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月牙儿,凄美的冰凉的名字。想象得到一弯浅浅的月牙儿孤零零地悬挂在偌大的天幕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凄惶和悲凉。没有花香艳草,没有美酒良宵,只一轮单薄的月牙儿文弱弱地独守苍穹,惨然地昭示着一个女子的命运。没
月牙儿,凄美的冰凉的名字。想象得到一弯浅浅的月牙儿孤零零地悬挂在偌大的天幕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凄惶和悲凉。没有花香艳草,没有美酒良宵,只一轮单薄的月牙儿文弱弱地独守苍穹,惨然地昭示着一个女子的命运。
没有名字,在短暂而凄苦的人生中,她唯与“月牙儿”为伴。“月牙儿”也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征,透过主人公那自言自语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血和泪的社会。
在这篇散发这氤氲气息的文学作品中,月牙儿不再是月牙儿,她就是主人公。那在黑夜里独自哭泣的月牙儿正是女主人公生命的的精魂。她是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贫与贵,从世界还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光明与黑暗,它们之间的争斗,似乎要永远存在着的。
小小的可怜的月牙儿,就仅仅是企图在贫富与明暗的争斗的夹缝中争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多么单纯而又卑微的要求!
但是,在那把穷苦人放在砧板上鱼肉的吃人世界里,怎么能够有她生存的空间?怎么能有她的容身之地?
可怜的月牙,经历百般的痛苦的煎熬和磨难之后,为了活命,只能做妓女。
那是一个逼良为娼的丑恶、黑暗、腐朽的世界。
那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世界。
最终,决定月牙命运的,还是那黑暗,仍旧是那邪恶。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此时的月牙儿还只是个孩子。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的悲惨的的女孩子身上。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寒冷、饥饿和无人疼惜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当她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她的泪,当妈给人洗脏衣服时她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天真、孤独、寂寞、可怜、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她只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个身世悲凉命运凄惨的女孩此刻的心绪正如那茫然无措的月光一样。
她好久没见到月牙儿了,三四年后再次见到它。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她又看到了月牙,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正如此时的主人公一样,孤独无助,无依无靠地在昏暗的生活的天幕中挂着。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
“爱死在我心里,像被霜打了的春花”。她的心就像“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
死亡才是人生的绝对的解脱。那是一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恐惧的幽暗深渊。但是,她还是告诉自己:“我才不去死,虽然想到过;不,我要活着。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她已经长大了,她要出去找事做,不能找妈妈,不依赖任何人。她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面少平离开原西到黄原去谋生的那段文字——都是刚刚长大的孩子,都即将开始人生的一个转弯。他们要独立,也不得不独立。对这个残酷而严厉的世界而言,他们已是成人。他们得坚强而义无反顾地迎头面对来自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打击。
她也曾读过书,她也有文化、有个性、善良、聪明、倔强,始终执着地虔诚地坚强地追求着飘渺的希望——然而命运悲惨的人,因为有了思想,可以变得更加无望: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活着对她来说是个悲剧。一个人在孤独的世界里拥抱寂寞。血泪相和流,却也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奈。疼痛如大雨滂沱,她只能背负着残存的希望苟延残喘的在这个可怕的世界里继续挣扎。命运的巨变等于无声中自然演绎。一切变化其实都是残酷的,都是泯灭人性的,社会的罪恶是如此之深。
但一切都是自然的,无可选择的,正确而合理的,不容争辩的……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她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注解,更给了黑暗冰冷的社会一记狠狠的耳光。
“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如一首凄厉的短诗,又如一首低回婉转的悲歌。直至月牙不再出现,主人公也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
小说的结尾,月牙儿没有因性病而贫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生活维艰——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竟然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悲怆的感情演绎到了极致。看似平淡的结尾,犀利至极,让人内心深处久久感慨,不能释怀。
古来才命两相妨。
愈见美好的东西,偏逢那血腥的世道。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娇弱正如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孤零零地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面对黑暗社会时的命途多舛,无能为力。
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不如说这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这样一本没有阳光唯有月牙儿惨淡笼罩着的充满压抑和灰色的小说,是人生苦难的浓缩和放大,它的痛楚更来源于人生的极端的苦难。
为月牙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