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记得,我们故乡的农作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有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大豆、谷子、酱豆、绿豆。在这些农作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是地瓜。地瓜原名番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为这地瓜的来历
记得,我们故乡的农作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有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大豆、谷子、酱豆、绿豆。在这些农作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是地瓜。
地瓜原名番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为这地瓜的来历还出现了一个历史笑话,即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李逵遇李鬼》一集里,李逵回家接老母上梁山。母子相见,李母悲喜交集,李逵安慰老娘,给她唱歌谣解闷,其中有一句:“五月五,老太太想吃烧红薯。”(字幕)
红薯是甘薯的通称,在不同地区亦称番薯、山芋、红苕,在辽宁、山东称之为地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相传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后来传入菲律宾,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处以死刑。据考证,红薯系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引入我国,传说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设法将一些番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运回了福建老家。清朝康熙初年在我国广泛种植,俗语“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栽红薯”就形象的道出了这一情景。故事中的李逵是北宋末年(112年前后)的人,距红薯引入我国尚有四五百年时间。那时怎么会有吃红薯的事?(红薯传入我国详见《史中史话?漫话甘薯》)
多少年来,由于这个舶来品易种易得,产量高(解放后亩产高达4000斤)售价也低廉,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风险,只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
我出生的年代,红薯在乡下格外走俏,它不仅是口粮中的口粮,而且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简直成了人们的救命粮,特别是那最为艰难的1960年春天,家藏地瓜吃完了,再以地瓜干为主,接着是地瓜蔓,地瓜叶……。
到我上完小五年级时灾荒年已过去了,也能和大人们上山干活了,那时,农村每年栽两季地瓜,春天除了用在炕上生的芽苗栽植外,还用夏种地瓜种栽植的称作窝瓜。春天栽上地瓜后给地瓜锄草松土,夏天给地瓜翻蔓、拔草和秋天收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每到八九月份,是秋收季节,地瓜的收获是第一位的,此时的地瓜地里,用镰刀割蔓的,割完后再将蔓搬出,这活儿大多是小学生和妇女们干的;有用三钗齿刨的(后来换成了犁耕);有专门拾缀的。然后,按照一定距离用小推车上的筐子量好堆放,妇女们承包打成片,小孩子们、老人们忙着凉晒,两三天之后就可以捡到生产队的场上集中再晒,成干后就被称为地瓜干,挑拣好的首先交公粮,其余的用胡桔箔圈起来以备生产队喂猪之需,各个农户分得比较少。
那时,农家也按人口分地瓜,家家院里红薯堆成山,其色如浆,其势如阵。这时最怕下雨,大人小孩齐上阵展开抢收工作。好的地瓜垛到炕上,有的下到炕下的地窖里,以备冬春之食,其余的照样打成片或打成丝晒干后囤积起来,以备来年之需。
那麦后栽的地瓜是用春地瓜秧剪后栽的,因为生长期短,所以个头细长,我们在刨时要特别小心,然后收集起来下到山上的地瓜井窖子里垛好,那地瓜井一般挖凿在比较高的路旁,井口约有七十公分左右,像今天这样的胖人是下不去的,进深约有四五米,向下渐粗,到最后中间的土不去留一横梁,再向两边开阔,扩大成两个洞穴,每个洞穴能盛两千多斤地瓜种,到时候下面两人垛地瓜种,顶上一人用绳子一筐一筐的将地瓜种送下去,一直到满为此,天冷后留好气眼封上窖口,以备第二年当窝瓜种之用。
直到七十年代初,我们那里已经以玉米为主粮了,但是到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在乳山三中任教,学生依然是以地瓜干为主粮。所以有句俗语是:“地瓜、饼子、咸菜梗子不吃等着。”
现在,地瓜在乡下依然是走俏食品,但已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走俏食品了,到八十年代后不在作口粮食用了。因为,改革开放后,农家的子,如隐藏滋滋的火苗,不觉焰热已软软温暖人的身体。与红薯相伴的光阴已流逝、抛却身旁、遗留在充满青春气息的田野里。
今天,地瓜品种增多了,最早的是胜利百号,后来有六九六大红袍,现在又增加了新的品种:新农1号、新农4号、苏薯8号(黄皮的)、泰薯2号、西农431……。色泽除了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紫色的,在这此地瓜中,特别是那美国特短蔓黑薯:该薯纺锤型,薯皮紫红近黑色,肉紫黑鲜艳,比“川山紫”颜色更深,熟后成黑色,香甜面沙,食味极佳,营养成分比其它红薯高一倍,含硒量高,属抗癌食品,亩产6000斤左右。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也得到了发现与发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原来一般人不知道的《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如今人们也能熟练的说出来,并在饮食中加添上,以前吃够了的“今天一吃就觉使嗓子发烧”的地瓜。也许是与此有关吧,亲朋好友来时也不忘带些来尝尝鲜,平时也偶买几个烤地瓜吃一吃,尽管如此,但我始终觉着无自家那时地瓜的醇妙,清爽,像我对红薯怀揣细节的人,不免思念。怀起地瓜,心头犹然腾起家乡正在田间抢收地瓜的人们。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浓厚的、不可分离的故乡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