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宜宾自驾车去盐津豆沙关,是比较方便的。从宜宾上宜水高速(宜宾—云南水富县)路,接着开车上水富—麻柳湾高速公路,2个来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而且,昭通地区盐津县豆沙关镇,就在高速公路旁边,确切地讲,就在高
从宜宾自驾车去盐津豆沙关,是比较方便的。从宜宾上宜水高速(宜宾—云南水富县)路,接着开车上水富—麻柳湾高速公路,2个来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而且,昭通地区盐津县豆沙关镇,就在高速公路旁边,确切地讲,就在高速路的脚下。
初到豆沙关,我有一种时空恍惚之感。虽是滇东北一个小镇,这里却有高速公路、县级公路、大关河、内昆铁路、秦五尺道齐来集汇。古今五道交通线,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我想到水、陆、空交通枢纽一词,恰好头顶上有飞机的轰鸣声自北向南而去,旁边有人说,不远的昭通就有机场,可能是到昆明的航班。是的,这个镇虽然小,却是千年古镇。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两道山门夹峙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岩壁自河面笔直而上,达5、6百米,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石门关磅礴的气势和自然的神工,带给了我一种震撼。
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五尺道始建于秦,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五尺,每级石阶宽窄高低不一,路面留有马蹄痕印数十个。它是由川入滇,到缅甸、印度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亲眼目睹了雄关气魄,踩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的青石上,细数着马帮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记,江风拂过耳际,似乎轻轻地在向我述说,豆沙关的五尺道,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几千年的沧桑啊,这条商道,银、铜、盐、米、茶、布,就沿着这里滚滚流过;这是一条文化的道,中原文化、蜀文化、夜郎文化、滇云文化在这里交融,从这一条历史古道,诸葛亮南征、袁滋出使南诏、护国军北上讨袁……
关河北岸的悬崖上,有个唐碑亭修建在五尺道上,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史书记载袁滋出使云南前一年四月,异牟寻已派使者持信三路并出,要求内附,与唐修好。“三使悉至阙下,朝廷纳其诚”,唐王朝遂派袁滋等人为专使,持节册异牟寻为南诏。唐王在派送前往的官吏时,“皆以西南遐远惮之,滋独不辞。”当时云南被看成瘴疠蛮荒之地,路途遥远,多险阻,而袁滋不辞辛劳,承担了此重任。豆沙关袁滋摩崖是中原和边疆友好的象征。袁滋题记的唐摩崖石刻,于1963年修建风雨亭保护,碑文平时都上锁关闭,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通过对碑文阅读,你可以了解那段唐代对西南特别是对云南政治统辖的历史。豆沙关跨越历史长河,历经千年风雨,大关河滚滚南去,那飘荡在石门雄关上空的故事,让后人感怀沧桑岁月已逝。
当地人讲,与摩岩对峙的东岩石壁上可以观看古代神秘的“僰人悬棺”,可惜我眼睛近视,又没带望远镜,就看不清楚了。关河北岸,五尺道旁边,有明末清初的建筑—观音阁、清代三观楼塔、清乾隆年间的铁钟、大鼓等。观音阁的左、右、后三面都依岩石为壁,寺庙挺立于悬岩之间,飞阁凌空,气象不凡。洞内石壁中,钟乳石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很像观世音菩萨。观音阁内还有数尊神像。
五尺道旁,现在宜宾万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投资进行了开发,主要是在古栈道两边安置了原木栅栏,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豆沙关古镇,也被进行了必要的统一包装,如街道两边的店铺、布局、外观、大红灯笼等,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商业和人为风格。不过,店铺里的内容(商品、服务),还是很本地特色。本地主产玉米、土豆。流连于现代与古代交错的恍惚时空中,我却有一种淡淡的苦涩。只希望啊,希望,一切真正的美,历史的、现代的、自然的美……,我们都都能够好好珍惜!
下午4点40分,我们离开古镇,在苍茫暮色中,回家时经过了灯火辉煌的翠柏大道,拢家恰好晚上7点。一天来回,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