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纵观世界各国历史,读书这件事始终是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的。不同于其它的民族,我们把读书看成是一个高尚的习惯,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人们便认为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纵观世界各国历史,读书这件事始终是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的。不同于其它的民族,我们把读书看成是一个高尚的习惯,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人们便认为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了。
生活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一个人几天的见闻相比于古人而言是难是启及的,知识大爆炸的好处便在于能够广泛地了解到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信息,尽管我们接受的知识越来越碎片化,这也是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形成的。
古人常以“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这些成语来形容某个人的学识渊博。精通琴棋书画,又兼上晓天文,可夜观星象,预测吉凶;下知地理,可治理水患。这样的人,算得上圣贤之士呢!
俗语云:“好汉不提当年勇。”今时不同往日,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古代,书籍是非常有限的,所谓的“学富五车”只不过是五牛车满满的竹简罢了,换成现在的纸质书,区区几本厚砖头而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似今天的知识“分子”,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远比今天的人们要强烈。
很多人不满,古人所读的书籍那么少,为何在某些方面大不如他们。常在网络报刊上看到某些名人、非名人晒自己的学识,炫耀自己到现在己经读了多少万本书,或是此生的读书量可堪比一座图书馆,连古代的大家们都要高高昂起脖子仰望了!更为令人诧异的是,有些小朋友亦不服气,发奋朝几百、几千的目标前进,高兴的夸赞自己再过不久便能超越一些名家了。这样的急功近利,无异于拔苗助长,让希望成为绝望。多读书是一件好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那算是读书的终极目标了。读了许多的书不一定能让一人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或是某一方面的大家之流,文艺上的事情最忌讳的便是以量取胜了。
“行道有专业,术业有专攻,”古人诚不欺我。现在的人常以高学历,读了多少本引以为傲,时时在他人面前标榜自我,当然,这实在是该引以为傲的。若是孔夫子来到现代听两个小学生辩日,岂不大呼“渐愧,渐愧”。读了许多书籍并不代表掌握了权威的知识,不论古今中外,书是不可不读的,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才气。有些书籍是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读的,像《易经》,孔老夫子就说得过了五十岁去读,方能读懂。思想难能可贵,可思想正是源自于独立思考。或许当今的书籍太多之故,世人往往愿意走捷径获取那浅显易懂的思想,更为可笑的是,很多人还把这些东西奉为圭臬。不认真去检验,一味地跟风炫耀,实乃我辈之不幸。
读书的目的在于得到知识,开拓一个的眼界。“读万卷书,行成万里路。”这是读书的功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读书之乐。读书还真没有什么哲学可言,真要说有哲学可言的便是不把它当回事儿,尽心去读,跟着书籍去旅行。
对于一个写作人来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能作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坊出一本能流传后世的作品。多读书的目的在于能有效的“固本培元”,以便于兴起时能妙笔生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平日里勤加练笔,这样同读书好学一事结合起来,方能水到渠成。不至于有了灵感却像握在手中的泥鳅一般难以把握,常常不尽人意,白白错失一场莫大的造化。
很羡慕那些“书虫”,尽管常因一些琐事让我终将成不了“书虫。”曾有一个朋友戏言,书虫就是一些书呆子,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事故,这话值得商榷,反倒是倒是证明了他的无知,因为平日他便是好吹牛且厌书之人。无独有偶,我把这些话传给了另外一位号称“书虫”的朋友,他微微一笑,嘲弄我们这些人不把读书当成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不会享受人生的乐趣。
不太认同这话,我以为,读书的目的还是在于能从中获益,而能改变人生的便是从书中体悟到的如何“休身、养性。”“好好的生活”并不一定要在虚拟无限近于真实的书本中,而是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两个生活合而为一,方才是读书改变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书中了解到这一点,那么他必定是没有选对书,尽管他的不食人间烟火会赢得世人的赞誉。可让时间流淌在书本中,真正有意义的却迷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世间美好的事物何其多,这个人的命运定是悲哀的,孤独却不值得同情。
书,不管是杂书,好书,坏书都可一读,慢读,快读亦可,但万万不可停滞看书,学习知识,要坚持终身读书的原则。而看书,追求的不是速度,是质量。遇到不懂的可以停下来,看一看路边的风景。觉得好看幽默,有意义的书,不妨多读几次,或是读至而茅塞顿开,或许哪一天便能温故而知新呢!读书快乐,快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