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一直觉得读奥威尔的书是沉重的。他于琐细事物的描绘中体现的那种生命本质的孤寂感,在幽暗岁月里对专制与不平等的讽刺和控诉,都使人深思。因为看《一九八四》,偶然地了解到《缅甸岁月》。在奇异的南亚土地上Ge
我一直觉得读奥威尔的书是沉重的。他于琐细事物的描绘中体现的那种生命本质的孤寂感,在幽暗岁月里对专制与不平等的讽刺和控诉,都使人深思。因为看《一九八四》,偶然地了解到《缅甸岁月》。在奇异的南亚土地上GeorgeOwell带领我们走进了亚热带地区光影交织的一段故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丑陋想使人觉得它不丑陋,这样的丑陋就用它愚蠢的妄想,失算的企图,引起我们发笑”。然而,在读完《缅甸岁月》之后,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在和平的年代,也许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殖民统治的专制和残忍,但是良好的秩序与和平民主仍然是我们永恒的向往。而奥威尔的书恰恰为我们敲醒了警钟。《缅甸岁月》的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是缅甸治安官吴波金与印度医生维拉斯瓦米为争夺进入欧洲人俱乐部的席位而展开的明争暗斗;一是主人公弗洛里同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最后两条线索合二为一。
在我看来,在第一条线索中集中体现了印度殖民地与英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欧洲人在殖民地被唤作“白人老爷”,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对黑人作威作福的机会。这其中尤以埃利斯为代表,他蛮横无理,凶暴残忍,活脱脱一个专制主义者的典型。与之形成对比,在欧洲人这座城堡里(见P156“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医生语),弗洛里是唯一一个相对清醒的人。他以胸怀世界,不带民族歧视的眼光看待殖民地的印度人。而以医生为代表的庸众却对自身的处境浑然不知,甚至还为白人的到来而沾沾自喜。清醒者则痛苦,这种痛苦又造就了弗洛里那深刻的孤独和落寞。这位雨果似的“英雄人物”不带任何歧视的热爱着东方的山川美景、人物风情,他以犀利的眼光洞悉了大英帝国道义上的羞耻。但懦弱是他的致命伤,他不可能得到欧洲人的理解,无法医治医生精神上的愚弱,连深爱的伊丽莎白也只是一个不谙学问的庸俗女子。生命已将他推入了绝境,于是精神死亡的他在一场恶作剧的导火索下,含羞自杀。医生没有了白人(指弗洛里)的庇护,只好在吴波金的阴谋里黯然退场(P156“一切都取决于你跟欧洲人的关系”)。弗洛里之所以会在医生和伊丽莎白面前喋喋不休,是为了寻求他在这“第二祖国”的认同感,可是二者都使他失望了,孤独可想而知。
而故事的另一条线索,主人公弗洛里与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更是将弗洛里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柏拉图精神恋爱式的心理,弗洛里希望伊丽莎白的到来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每当因思念她而孤独时,他都会穿过缅甸那密密的热带丛林,让大自然的风光洗去内心的忧伤。他把她想象成精神上的理想恋人,而他不过是她寄托物质生活和摆脱叔叔纠缠的方法。她讨厌他脸上的胎记,她对他的爱仅仅是出于他曾经搭救过她的感激。在这异国他乡,她别无选择才与他交往。当身世显赫的维拉尔一出场,她便在婶婶的劝导下掉转了方向。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想起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倾城之恋来,其实,他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他们所爱的只是对方身上折射出的另一个自己,这耀眼而不真实的反光,最终在真相大白后摧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弗洛里死了,黑人终于进入了白人俱乐部,使我们看到了和解的曙光,尽管这个人是阴险狡诈的治安官吴波金。爱情,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想象。
在这真理与谬论、专制与平等相冲突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践踏法律所带来的后果。麦克斯韦的死将矛盾推向了高潮,听听埃利斯以一命抵十命的发言,不禁使人毛骨悚然。再想想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悲剧,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平等的对待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希望《一九八四》里的专制主义恐怖世界不会出现,也希望大家在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再用“双重思想”的逻辑自欺欺人。奥威尔试图于写作中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思想和审美感触。他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两面镜子,但愿听众们不后悔像伊丽莎白对待弗洛里的宏篇大论一般,“像一匹受惊的马儿躲得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