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早晨,虽然乌云低垂,风带着雨意,但我仍然按照头天晚上确定的计划,开始向“大孤山”进发,决意上山去看上一看。我选择了沿小路向主峰攀登,因为这样比走大路节省时间,而且更加富有情趣,所见景致也会更加优美,体
早晨,虽然乌云低垂,风带着雨意,但我仍然按照头天晚上确定的计划,开始向“大孤山”进发,决意上山去看上一看。我选择了沿小路向主峰攀登,因为这样比走大路节省时间,而且更加富有情趣,所见景致也会更加优美,体验也一定更加深刻。上山的路弯弯曲曲的,崎岖不平。高高低低的树木自由伸展在路边。野草漫山遍野恣意生长,就在这野草丛中,无数的牵牛花怒放着,真好像进军的号角,一大清早就吹响了,鼓舞着我奔山顶。
站在山顶极目远望,感觉到“大孤山”的名字和它的形状很相符。在很是平坦的大洋河口、黄海岸边,它一峰秀拔,郁郁葱葱,为广袤的原野平添了一分突兀的美丽。大洋河从山的一侧平静地流过,奔向大海。苍茫的海面上,隐约可以看到大鹿岛的身影。山脚下的孤山镇,鳞次栉比、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一派和谐。田野里成熟的庄家一片金黄。
不远处有一佛塔静静矗立,四周绿树环抱。树上的小鸟不住地鸣叫,叽叽喳喳。除了这鸟叫,再没有一点声音了。在这种幽深幽静的环境下,绕着佛塔转了几圈,感到很空灵、很神秘,真是“万籁此皆寂”,只是不闻钟磬声。
继续前行,有亭翼然,名曰“观海亭”。亭前有一块残破的断碑,已无可辨认。再向上走二十余步,但见数十间庙宇,即“圣水宫”也,虽然有些破败,但从其规模上仍能看出往日香火的鼎盛。据说这是此山之大观。庙宇旁的陡峭石壁上有一大洞,洞中有涌泉三眼,泉水清冽甘甜,先人有诗为证:“琼浆一滴一生寒,天上人间随意观,独立空潭参色相,洞中明月水中看”。只可惜泉已干涸,我没有尝到。
庙宇前面有一石碑,碑文曰“圣水宫记”,随手抄录如下:
“圣水宫原名望海寺。传系唐代古刹,但不可考。迄至明末殿宇荒废,仅存其垣。清初乾隆十一年,本庙开山始祖倪大真人理休云游来此,见景地清幽,有古刹遗址,遂发愿重修。托钵募化历时三载,先建娘娘庙草堂三间。后阅十载,又集资重修,当时掘出铁罗汉十六尊乃增建佛殿一楹于是。规模略备,神云有妥,迨后王传至张师祖浮槎,于道光十二年间,先后筑龙王、玉皇、乐王三殿,并修钟楼一座,更于西院迁瘗古坟,兴工修筑客庭斋堂于焉,以备由斯,庙貌壮丽,乃尉成大观。传至六世宋师祖空岫继承祖业,多有建树,并为庙中置买田产,百余年来,庙中香火、徒众生活皆赖以维持。然方乃本庙九代嗣徒,于民国十四年来此主庙,关乎庙中工程完者守之,缺者补之,时加修缮,以求完整,惟愿后之继者能谨遵祖训加意看护,使庙貌常新,香火不替,永为沿海名胜古迹,方不负历代师祖经营之至意,欲垂永久,乃勒石而为之记。
“大孤山圣水宫住持胡然方敬立,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任川澄镌”。
刚刚抄录完毕,大雨倾盆而至,急急躲进庙檐下避雨。庙里有看守者,为一对年迈夫妇。老爷子很热情,和蔼可亲,邀我到庙堂里面坐,并递过一张小板凳。老太太一脸的慈祥,轻轻地送一杯茶给我,始终微笑不语。坐在门前矮矮的地桌旁,喝着那杯淡淡的清茶,与老爷子闲聊起来,得知大孤山共有八景——佛塔、观海亭、圣水宫、羊角树、银杏树、一线天、钟楼、鹁鸽洞,都是很值得一看的,特别是这“圣水宫”,当年曾经是高僧云集、信徒多多、香火极盛,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大破四旧”的浪潮之下都遭到了破坏。
门外的雨已转成了连绵,不紧不慢地下着;庙檐上的雨帘淅淅沥沥,给老人的平静讲述添了几分哀怨,也给我的心情添了几分沉重。当我说出心中的沉重时,老者却淡淡地说“随缘”,“万事皆有缘,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当我在细雨中走在下山的路上的时候,又认真揣摩起“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并大胆地猜想,这老者是位还俗的高僧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