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先生来小房间续茶水,掬了一口,却叹了口气,“唉,海南那孩子啊,实在是没有悟性啊。”“啊,还不行啊?”我有点惊讶。“还那样。”先生十分无奈。海南那孩子,曾就读于邻省某高校,不知出于何故,认定了要考先生所
先生来小房间续茶水,掬了一口,却叹了口气,“唉,海南那孩子啊,实在是没有悟性啊。”
“啊,还不行啊?”我有点惊讶。
“还那样。”先生十分无奈。
海南那孩子,曾就读于邻省某高校,不知出于何故,认定了要考先生所在学校的研究生。似乎从两年前开始,她就通过网络查到了先生的资料,与先生联系备考事宜。
第一次与这孩子交谈,先生就发现她欠缺太多应试准备,复习完全不着谱,抓不住要领。通常,对于来询问考研秘笈的学生,先生都会尽力帮忙理清思路,指出不足,但无论如何指点,不外乎教授一些复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只需点到为止。海南这孩子却颇让先生费了些精力,除了方法以外,还具体提示到了可能的考点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即使如此,从这孩子的反应和领悟能力来看,先生直呼危险。果不其然,去年名落孙山。这孩子却很执拗,决心今年从头再来,颇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
印象里,这孩子来过家里多次。每次来,几乎都由她母亲陪同。先生说,她母亲是海南某航空公司的大校,只要孩子需要,她立马搭乘时间最近的一趟班机由海口抵宁。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母亲,身材高挑,英姿飒爽,相当精神。如今再见她,关心孩子之心依旧,眉宇间却多了一些无措和疲惫。
这孩子长相娟秀,样子很乖巧。无论先生说什么,她都不停地应着,似乎懂了,其实不甚了了。考研的复习资料背得不少,但换个方式一问,马上卡壳,更别提需要寻找切入点、突破口,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了。换句话说,她是那种既提不出问题,也不可能找到解决方法,没有研究才能的一类学生。
这样的孩子,其实不适合做研究,哪怕或许能考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专本科学生考研的目标是相当明晰的,那就是将来去研究机构做科研。现在情况不同了,对于大多数考研者而言,其直接动力是为了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其中有不少人,考研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改善现状,再换句话说,那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至于以后是否搞研究,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在所不问。
先生所在院系的研究生中,有不少以前是中学老师,他们为了摆脱相对贫寒卑微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常不惜一切代价考研。有连续N年屡败屡考的,有停薪留职专门在所考学校周边租房、在学校旁听复习的,有与原单位断绝关系背水一战的,其毅力和精神委实可嘉。问题是,这样的生源,往往只有应试能力,距离做科研的要求相距甚远;这样的基础,很难有创造的悟性。
曾经与先生谈起过一个普遍的怪现象,一般而言,在一所高校里,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生源基础要低于本科生。比如像我和先生的母校,也即先生现在供职的学校,本科生来自于本省及周边省份的顶尖学生,集中了各地的高考状元;而研究生呢,其第一学历往往是低于等于母校层次的。本校的本科生,想考研的,多希望至少能考进国内最好的学校,优秀生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先生这几年招的研究生中,几乎没有一个源自母校。前两天接到一拟考研本科生的电话,声称考上后选先生做导师,先生乐坏了。
当研究生仅仅等同于一种学历时,其另一直接后果是,大量没有研究能力的所谓学者占据了宝贵的研究岗位。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当年因就业形势恶劣,千方百计获得了推荐考研的资格,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并一路念到了博士,但多年以来,学术能力平平,几无建树。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省内一教育院校任教,这么多年未能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提到研究就头痛,只能上上课。前几天同学聚会,另一位同学听说我认识一位省级学术刊物的负责人,欣喜若狂,言称她的职称有希望了。
虽然在我国人口高峰期,为缓解就业压力,适当地扩招研究生,普遍提高国民的学历层次未尝不是一种有效之策,一如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的做法一样。但若是因此而偏离了设立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初衷,就业唯高学历论,科研机构充斥着无所作为者,则不能不说已误入歧途。海南那孩子,只是这样一个扭曲了的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之一。
直至我写完这些,那孩子还在孜孜不倦地求问之中。看着先生一脸痛苦的表情,我无语。
草于200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