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他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个走出过国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在老母亲病重瘫痪之际,他却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声称以此还她的生养之恩,从此和母亲断绝母子关系。该事件引发热议,网友称:“见过不
他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个走出过国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在老母亲病重瘫痪之际,他却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声称以此还她的生养之恩,从此和母亲断绝母子关系。该事件引发热议,网友称:“见过不孝的,没见过这么不孝的!”(12月20日《城市信报》)
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母亲”二字无疑是被视为天底下最神圣的字眼,都说“母恩如天,情深似海”。可是现在社会变了,动辄老母卧病在床,子女不闻不问的事情真不少见,这位教授先生就是一例,还亏他是喝过洋墨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真可谓是应验了“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老话儿。你说不孝就不孝了吧,还强词夺理,还义正词严,似乎恩情大于天的老母亲就活该送到养老院去赡养。行为更是丢尽读书人的脸面,给母亲磕三个响头,从此断绝母子关系。正如网友所称:”见过不孝的,没见过这么不孝的!”。
试问,三响头即便是磕得震天响,就能单方面的磕断母子关系,就能磕断母亲如天的恩情?就能把“该还给她的还给她”?恕笔者没有教授先生读的书多,但是从常识来看,教授先生无疑是不对的,书读得越多,怎么反倒越不明事理了呢?
想到杨教授的所作所为,不由得想到了另外一则新闻《女子为赡养偏瘫婆婆,给8孩子当保姆贴补家用》,说的是在江西省乐平市一位名叫孟三妹的儿媳妇,为了照顾偏瘫的婆婆,起早摸黑地给8孩子当保姆。一边是当保姆贴补家用的儿媳妇,一边是学高为师的亲生儿子大学副教授,前者言行让人暖意涌身,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后者让人愤慨无比,真想抽其几大耳刮子而后快。两两对比,杨教授是不是应该感到羞愧和汗颜呢?
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是杨姓教授对自己的母亲尚且如此这般薄情,实在是让笔者感到不辩驳几句,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说起来,杨教授也是有着自己的理由和原因,但是窃以为那是恬不知耻的自以为是。
理由一,他夫妇二人都上班,母亲没人照顾,网上都说保姆是很难请的。网上都说保姆是很难请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想过请呢?
理由二,国家的养老金的目的就是养老的。真不愧是读书人,可以动辄拿国家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开脱,显得冠冕堂皇。据理力争固然没错,可是那对象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母亲,你即便是争赢了又能如何?退一步说,国家发退休金的目的确实是养老的,但也没有说不让你尽最基本的孝道的义务。养老制度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保障的仅仅是基本生活需要,或者说只是保证“养”的物质层面。翅膀确实是硬了,对自己的母亲也居然跟其上法律课,那为什么是选择性来进行法律解读呢?不知道杨教授是否还知道法律之母的宪法是如何规定的?《宪法》第四十九条就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究竟是宪法大,还是社会保障法大?不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吗?连宪法规定的公民最基本的义务都不遵守,如何跟一个好公民挂得上钩?只要人心还是肉长的,这样的混帐话不知道怎么就说得出口。
理由三,他恨他母亲,因为当年他和他老婆出国进修的时候,他女儿没有得到母亲的好好照顾,现在也学西方,不理自己的母亲。这学得真是不伦不类,西方的那是固有文化传统,跟其完全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怎么就不能学点好的呢。且不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母亲把你养育成人,谁说有义务还得照顾好你的子女,一旦你给出的判断是没有照顾好,你就可以以怨报德?殊不知,父母是子女的最好老师,跟样学样,到时她们也如此效仿,来三个响头,不,多来一个,来四个响头并且比你还响亮,是否也可以跟你磕断父女关系,进而奉送一句“你不就是这样对奶奶的吗?这有什么不对?”,想必是哑口无言,惟有含泪以对。
理由四,福利院没有什么不好。这说的还是人说的话吗?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个“养儿为防老”,现在时代进步和发展了,这句话未免显得有点落伍,但是除了物质层面之外,对“防老”的理解,应该涉及到精神层面,在这一领域可能只寄望于子女了,政府和社会哪有那么全能的面面俱到。作为人,尤其是老年人,风雨坎坷了一辈子,如今的夕阳光景,更为重视的是精神世界生活,想得到的是子女的最基本的敬重。切莫以为老人有了养老金,子女即便是不闻不问,她们也可以安度晚年。
其实,在我们中国,一直都有着孝敬父母的传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这些代代传承的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不难理解,对于教授先生而言更是如此,那就是对父母必须有着最基本的孝道,只有如此才可以谈论其它。想必是杨教授被物欲蒙住了双眼,对于这样的人,还遑论其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呢?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步步推进,过去的“养儿为防老”的观念有所革新,但是始终不能否认的是,那只是在国家层面上给予公民“养”的物质层面的生活保障。国家利好的政策,并不能成其为子女不用赡养父母的理由和借口。笔者以为,对于老人来说,“养”固然不可少,但是子女的孝心尤为值得提倡,甚至可以说那是风烛残年的父母最希望的“孝”道。《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大致是说,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心,所谓“论心不论迹”是也。否则就是穿得再好,吃得再好,住得再好,那也不能称之为孝。想对杨教授奉劝几句:孝的本质在于心,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没有孝心的人,会是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除非你是一种分裂型人格,但是这分裂也分裂得太离谱了。
呜呼!若教授先生的父亲泉下有知,会不会对自己当年“敦伦”的时间选择上有着深深的悔恨,或许只要晚或者迟那么一会会儿,又何至于生出了你这个不仁、不义、不孝的忤逆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