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日前,河南工业大学部分学生就遭遇到“被发卡”的尴尬事。河南工业大学数千名学生甚至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大量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12月15日中国广播网)。本人不知情,就被发
日前,河南工业大学部分学生就遭遇到“被发卡”的尴尬事。河南工业大学数千名学生甚至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大量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12月15日中国广播网)。
本人不知情,就被发了卡,这确实是一件尴尬事。但是,被尴尬的不应该只是“被发卡”的大学生,更尴尬的应该是河南工业大学,还有发卡的银行。是他们不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不尊重最起码的知情权、不讲究最起码的诚信意识、不敬畏最根本的法律规定,使数千名学生“被发卡”。
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学校越来越象商场,商场越来越象学校。的确如此,现在的学校不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倒象是纯粹的生意场所。干什么事首先就是想到经济利益,想到的就是从中谋利。招收来的学生,好象不是为了教给他们以知识,而是招来一群可以敛财的载体,招来一群待宰的羔羊。而不管谋利时是不是侵害了学生的权益?是不是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是不是有悖于社会的规则?是不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为了谋取利益,学校可以强迫学生购买不需要的商品,可以强迫学生缴纳不该缴的费用。类似这种学生“被发卡”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
笔者的孩子是今年上的大学,没有想到学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就同时寄来了两张手机卡,一张银行卡。而且在入学须知中明确地规定,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缴纳必须通过学校寄来的银行卡。手机卡也必须开通,因为学校的各种通知和信息都是通过学校寄来的手机卡发送的。无奈之下,孩子只好按学校的要求办理。结果,孩子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寄来的银行卡所在的银行,离学校非常之远,存取款十分不便。为了方便,只好又在另一家银行再办理一张银行卡。而学校寄来的手机卡,因学校和通信运营商已经确定了收费方式,还开通了许多学生用不上、但是收费却不菲的业务,并且还退不掉,每月只好又白白付出一笔额外的费用。
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年代,又是一个商潮滚滚的社会,要大学独自坚守清高,独自远离红尘,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大学教师也要发奖金、也要搞福利,也要买房购车。这些都要钱。而财政的资金又不能满足需要,只好在学生身上打主意。更何况那些民办院校、独立院校其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创造利润,就是为了聚集资金。所以,这些年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的神州大地就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成长起来。这也符合这些年实现教育产业化的理念,也符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古训。
但是,中国还有句俗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专门做买卖、谈生意的也还要讲究“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也还要讲究商德、讲究诚信。不能巧取豪夺,不能强迫交易,更不能在被交易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发卡”。如果商家巧取豪夺,强迫交易,在被交易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发卡”,那么,这个商家绝对不可能生意兴隆,更不可能长盛不衰。可能还会官司缠身,在众人的声讨中关门倒闭。
而河南工业大学和许多其他的大学却连一个普通守法的商家都不如,他们不顾学生的感受,不讲基本的社会规则,不遵守国家的法律,连学生最起码的知情权都不尊重。为了学校的小利,就使“数千名学生甚至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大量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这样的学校是怎么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是怎么能够让人相信它有自由、独立之崇高精神的?
不管怎么说,大学毕竟应该是大学,其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应该培养人才、传授知识、传播理念。合理地收费、正当地谋利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把谋利当作根本目的,一门心思只想从学生身上刮钱,从学生身上敛财,那就彻底失去了大学的本义。大学也就没有继续办下去的需要了,不如干脆把大学的牌子换掉,改为“某某银行信用卡代办处”,或是“某某商品经销处”好了。那样发起卡来,谋划取利岂不是名正言顺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