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网络的兴起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抒发情感语言的平台空间,在传播文字信息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网络所展现文字、图象、音响已经走进了万户千家,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在蓬勃地发展着。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网络的金字招牌,在
网络的兴起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抒发情感语言的平台空间,在传播文字信息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网络所展现文字、图象、音响已经走进了万户千家,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在蓬勃地发展着。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网络的金字招牌,在网络文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书频道,论坛,博客,纯文学网页等比比皆是,已经成为网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许人们正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文学,并未给自己的文学固定在某种模式上。甚至分不清楚何为散文何为杂文,盲动已经成为主流,只是借这个平台随意的发挥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正干扰与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或许这种随意性的造文,其影响是深远的,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隐忧。
何为文学性?即文学之文学的本性。当我们在写一篇文章时,总是有一个写作的程序,就如烧菜一样,什么时候该放食油,油烧热了才能放菜入锅,然后依次放入各种调味品,火候时间到家,自然就有美味菜肴。写作要事前研究好所要表述的对象,从对象的本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步步深入到对象的内在本质,用文学性去除与对象没有本质意义关联,把故事、意象、隐喻延续到社会历史的现象中来。这就是文学性的基本要素在文学中的应用,也架构了文学之美学的内涵。
其实对于文学之文学的本性,并非像上所叙述的那么简单。文学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为观点争论不休,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即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虽然我们写文学之人并未陷入这样的派别之斗争,但是在无形中这样的冲突时时在发生着。像诗歌的争论,像杂文的争论,像游移在散文杂文间的文学判断等,都存在着本质与非本质主义的分歧。也许这样的争论永远没有结果,就如青菜萝卜各人所爱一样。不管如何争论,本质的媒介仍旧是以美、人性、无意识和有意识作为平衡的接点,无法摆脱。非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认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埋藏在事物的深部,等待理论家的开采。一个事物的特征不是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它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人们认为张三性格豪爽,乐观开朗,这个判断不是根据张三性格内部的什么本质,而是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进行广泛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考察文学特征不是深深地钻入文学内部搜索本质,而是将文学置于同时期的文化网络之中,和其他文化样式进行比较,譬如文学与新闻、哲学、历史学或者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为一个独特的话语群体,承担哪些独特的功能如此等等。当然,这种比较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
网络文学平民化的倾向和并不在意的写作方法,正是网络文学性诸多观点的综合考验。原本的本质往往集中文学的形式和语言上,才使得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够代代相传。虽然这样的文学观念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在文学性上更有参照的模式,就像我们的古典诗词的一板一眼的格律,千年不变,依然还是有许多人爱好。综观所有的网络诗词,都无法超过古人的水平。但是美与人性、意识还在文学的本质上顺延着,担负起文学的责任。纯文学的概念与被污染的文学意识共生在网络平台上,共同担负起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或许发展中的抛弃必然会在时代文学中展现,文学性的取舍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并不影响文学的发展,并不受文学理论的干扰,都在无意中向着本质与非本质的文学态势靠拢。作为写手来说:美学,善良的人性,会随着时代的历史发展日益趋于理性。而具体的历史观,比较学也能使文学在某个历史时段负起应该的责任。本质与非本质的文学理论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利用又相互独立,这正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原则。
理论家永远找不到一种独立的、不受任何外部影响的文学话语结构。这个话语权永远来自于人们的语言,文学性永远会这样的语言产生互动联系,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学的蓬勃开展正是对文学性重要的补充,使文学不再是神秘的,人们没有必要用作品的出版或者商业成就来证明这些文学的作用。不论这些网络文学深入人心,或者仅仅只是一个火苗,或者只是暗流,它们都是社会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越来越显示全民族的文学实力,让许多老作家汗颜。或许文学的殿堂并不高不可攀。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是一个社会自由精神和活力的证明,那么,总会有一个历史的辉煌时刻,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因为文学的存在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我们的文学性,是站在美学和语言的基础上,是站在一个时代巨人的肩膀上,美学改造了我们,而我们又在批判这样的改造。这就是美感包含的批判性,美感的抵抗功能。美的存在映衬出我们的生活的不理想,美的光芒使得庸碌的生活感到羞愧。文学也应该是如此的直面生活,就像网络文学一样如此近的面对我们。无论散文还是杂文,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网络文学就一直传达一种正义、自由精神,演示出时代的激情人生,控诉与贬斥压迫、抵制低俗和市侩的社会风气,从而让人们从日常平凡之中凸现出来。这些文学继承了美学的真正内涵,始终是文化突围、批判、抵抗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网络上批判和抵抗,是证明做为人的意识需要这样存在。网络文学已经做到了,并会越来越好!

2007年10月30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