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个人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活下去,是选择存在还是不存在,比起其它任何哲学问题都要来得迫切而重要。人活着的时候,很少会把问题想得那么极端、那么绝对。反倒是无路可走之人,会把自己的生命推向死亡临界,在存在与
一个人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活下去,是选择存在还是不存在,比起其它任何哲学问题都要来得迫切而重要。人活着的时候,很少会把问题想得那么极端、那么绝对。反倒是无路可走之人,会把自己的生命推向死亡临界,在存在与不存在(虚无)两极间左右徘徊。一个人在萌发自杀的念头到形成自杀的行动计划,到最后去实施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漫长的在“沉思”中挣扎的过程。我们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杀危机干预何以可能”的前提和理论基础,这个理论来源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发展于十九、二十世纪西欧的存在哲学,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学思想中最关心自杀和死亡问题的思潮。存在哲学教导我们如何「置于死地而后生」,在面对虚无袭来时候如何克服和如何领悟存在的真谛。尤其是在我们传统的国度中没有宗教慰藉的情况下,更加要认清自身「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真实处境,进而学得如何顶天立地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意义。
“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以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不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存在,而这种存在物就是人。”(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把过去传统哲学中所不受重视的人的存在与本质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强调人不是某物或神的附属品。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何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何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同理,物的本质也是通过人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人如此造就的。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而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自我否定去创造自己,发展着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自我造就。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是和这个世界有着某种有机的联系。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会牵连到身边的很多人。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把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解成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指出伴随着自由和责任的是人的“烦恼”,但是萨特却认为人只有在烦恼、孤独、绝望等低沉的情绪下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真正存在。当我们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意识到自我。只有在低沉的情绪下才感到自己是能动的人,自由的人。萨特说,烦恼决不会使人们“放下行动”,相反,这正是他们行动的条件。萨特号召人们在世界上要有所作为,努力进取,敢于负责,去创造生活,这也就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行动哲学”的真谛。
当代法国存在哲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在他的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写到。西齐弗不知何故触怒了天神,被惩罚推巨石上山。无奈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石头推至山顶,石头却又自动滚下山来,他只好走下去再推。有人劝他认输算了,以免白费力气。西齐弗却坚持不断地反复推石头上山。理由很简单:不推就是认输;推了虽然不会赢,但只要继续推就不算输。人生的处境多少与此类似。人终不免一死,自杀的人或许会想一走了之算了,却缺少那种不服输的勇气。活着的人赢了吗?至少没有输。
我们从萨特和加缪身上能够看到一种悲天悯人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现代科学创造的文明和财富成了支配人、异化人的负面力量。它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加满足,却造成了人类精神上更大的空虚。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否定上帝,否定了普遍的人性,使人类在精神上自由得无所适从。就象米兰昆拉所说的“生命不能承受的轻”,这种轻使人类的道德通向绝对的功利,道德必须对自己有利,否则道德便一文不值,便会被抛弃,人类的道德就此沦丧。可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思想理念与过怎么样的精神生活是如何的重要。
先落实主体存在再谈进一步的人生抉择,失去了存在主体便失去了一切,其余都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专门避开死亡这样的话题,无视死亡之无所不在。道家的思想对待死亡的态度则是生死齐一、同样的高度,以及教人得自在的思想。可以说,对人的终极性的追问和关怀,传统的在人的生命情感和伦理中产生的儒、道思想是给不出答案的(后来半途夭折的王阳明的心学继续再发展的话,或许有这个可能)。而西方的哲学则是——死亡是哲学的缪斯,研究“练习死亡”和对死亡的沉思,是通过分析与研究死亡来反思如何地生。
萨特和加缪从悲观的深层本质中引出了乐观的行动,让个体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让这种自由变成主动,去创造,去负责,去建设全人类共同事业的人道。通过思考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个体才有可能树立了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更加高远的全人类的人道观念,犹如在深陷自杀危机中的人士的身边唤起的一丝光明。她的光亮虽然是那么的微弱,但却可以帮人唤起心中的能量,从而燃点更大的光明来照亮前方的路。
另外,作为日益流行的心理治疗,尤其是对自杀危机干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