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次勇敢者的冒险之旅;——一位思想者的传奇人生;——一个把理想进行到底的人;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十二岁时出家(说法不
——一次勇敢者的冒险之旅;
——一位思想者的传奇人生;
——一个把理想进行到底的人;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十二岁时出家(说法不一:有说七岁,有说十三岁),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因为当时的的佛教经论主要原于“西域”,皆为“梵文(古印度文字)”,传到中国经翻译后有很大出入,令人不知所从,于是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恰逢唐初,以唐太宗为首的大唐人与马背上的突厥人的战争一处即发,当时的唐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玄奘也因此没有拿到通关的“过所”(户照)。从长安(今西安)凉州(今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到瓜州(今酒泉市瓜州县,宋朝的王安石写有《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最后是偷出国门进入八百里沙漠。经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曾有四日五夜无一滴水入口,然玄奘决心已定,发誓:"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前后历时十七年,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今新疆喀什疏勒县)、于阗(今和田,毛泽东的诗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月返抵长安。回国后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典的翻译,历经十九年,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总计有一三三五卷之多。玄奘也成为中国唯识宗的初祖。中国佛教经过法显、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学也日益昌盛于中国。
关于佛学知之不多,知道是于唐初传入中国,讲的主要是因果轮回,因有因才有果,因有来生,所以现世要积德行善。(佛学和其它宗教之所以久传,觉得也是由人性决定的,人最想得到的是利益,基督告诉人们做好事能上天堂,天堂是好地方,所以有引力;释迦牟尼告诉人们做好事能来生得利;相反做坏事就是下地狱和做牛马,于是出于利益和害怕心理人们就愿意信奉了。这也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基督教义和佛学上千年不衰,现世却是“江河不古,世风日下”?)
玄奘12岁出家,二十几岁时就已通晓当时传入国内的三经(经、律、藏),在大唐已置身高僧行列。但28岁的他还是一无返顾地踏上了实践人生理想之路,在当时战云纷飞,人民流离失所,无论是居庙堂者还是处江湖草民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凭着对理想的笃定与虔诚一步步走下去,其间生生死死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那里有吴承恩《西游记》里三个徒弟与白龙马的相拥相伴,“成大事者首先是学会孤独”,大多的时候连匹马都没有,有的只是饥饿、死亡和黑夜的威胁。他只有一个信念:向太阳西下的地方走,那里有他的人生理想之灯、人生光明之灯。06年央视曾组织人马从走“玄奘路”,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到达印度后,戒日王(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在曲女城为他召开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五印度18国王,大小乘僧众3000多人,那烂陀寺1000多人参加),“支那法师论胜,十八日来无能抵敌者。”创造了历史上“中国学者”在国外最成功的一次“学术辩论”,接着享受了“授勋”和“巡游讲学”的礼遇,回到长安城又是十万人(昨日央视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也正在播出大唐西行记,说百万之众,对此我表示怀疑)的夹道相迎(其实是可以定居国外的)。在经历了苦难与荣光人生理想得到实现之后,按理说44岁的玄奘应该是进入人生回忆状态(理论上讲应该写部《玄奘西行回忆录》以求个人的功德圆满,后来确实写了一部他的传记),但他依然潜心经卷翻译宣传工作至圆寂离世。
对于玄奘,我在对他的对理想的态度、奋斗的精神以及成就事业的感慨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人生苦短,想成就点什么,从玄奘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三点,那就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坚持,对艰难的忍耐。没有追求也就没了理想,大喜大悲依然理性坚持(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做到宠辱不惊、毁誉由人?),凭一个忍字至生至死亦然。确实,不管事道如何变化,在什么样的岗位、身边是什么样的领导和同事对有志者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忍耐,在好的天资没有后天的坚持也会“泯为众人矣”(《伤仲永》),毛泽东、邓小平,除了超凡的智慧更重要的就是坚持、忍耐,直到理想的最终实现。所以不要抱怨、不要等待、不要贪图捷径。以平常的心态用最大的坚持和忍耐去努力,终会“吹尽黄沙始见金”。现在有许多人在感叹生活难求,工作难干,事业难成,果真么?看看玄奘我们还有何言?玄奘——一位敢于把人生理想进行到底的人,应该值得每位有志者去思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