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7日召开国防会议,蒋介石在会上阐明抗战意义与政府抗战之决心,蒋介石说:“现在这回的中日战争实在是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看到我们的国家不打仗要灭亡当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7日召开国防会议,蒋介石在会上阐明抗战意义与政府抗战之决心,蒋介石说:“现在这回的中日战争实在是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看到我们的国家不打仗要灭亡当然就非打不可。”
8月22日,国民政府以大本营训令发布了战争指导方案和作战指导计划,,国民党提出:“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划分四个战区,对于每个站区的具体作战方案和不敌都有阐述,显然南京国民政府在这里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认为中国可以支持长期战争,如蒋介石所言“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成就中国未提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遇。”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在这个时候仍然是将中国的命运基本上寄希望于世界格局的扭转和外交手段的斡旋,是稍显被动消极的。
1938年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其基本思想是实行持久战,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生和教育等许多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计划,但是国民党仍然把抗战看成政府和军队的任务,具有局限性和缺陷性。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洛川会议召开会议确定红军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日军部分兵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和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不和日军大正规的消耗战,在游击战中消耗日军充分发动那个广大人民群众。
然而为了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持久性和必胜性,1938年五月毛泽东集合了全党的智慧精华写出了《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指出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毛泽东预见性的将战争划分为敌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敌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敌战略退却,我战略反攻。同时毛泽东又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根据中日战争的实际状况,第一次将抗日游击战争从辅助正规战的地位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
我们要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两部著作影响历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从思想认识和战略高度描绘了抗日战争中的发展趋势和前途。白崇禧和蒋介石等人非常十分以及极其的看重这两部著作,白崇禧把其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由国民政府军委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傅作义将军度过论持久战后自己觉得受益匪浅要求部下都要阅读。
自此两党在抗战思想上趋于统一,而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在华北也要打开侵华通道,那么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怎么样接招呢?请看下篇文章:《阎老西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