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这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一辆印有红十字标志的献血大巴正缓缓驶来。人民广场大门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大巴停了下来,医生打开车门,一个农民工模样的青年人上了车。就这样一天的采血工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这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一辆印有红十字标志的献血大巴正缓缓驶来。人民广场大门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大巴停了下来,医生打开车门,一个农民工模样的青年人上了车。就这样一天的采血工作便开始了……
一天下来,望着车载冰箱里屈指可数的几十袋血,大家面面相觑。看来今天的“收获”还是老样子,为什么献血的人老是那么少呢?血荒啊,血慌……
这是发生在献血车上的一幕。其实,民众对“血荒”这个词时有耳闻。当血源供不应求的时候,血荒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按理说,作为泱泱人口大国,不但不应该存在血荒的现象,而且还应足足有余。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据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例过低,农民工和大学生一直都是献血队伍的主力军;同时,采血渠道单一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近日,昆明、北京、合肥、南京等地血源纷纷告急,血荒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实行的是义务献血制度。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对于一些病患来说,那一袋救命血所承载的份量是何等的沉重。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献血法”以来,献血从有偿转为无偿,并确立了自愿原则。因为无偿献血是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保证,避免“黑市”交易上的危险,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既然是无偿的,势必会影响一些人的积极性。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那些所谓的白领精英们。按理说他们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觉悟应比农民工和学生群体高许多。但是他们害怕,害怕不安全,顾忌这,担心那的,最后不了了之。君不见全国上下,各大城市,大街小巷,处处涌现献血者的身影,他们不是谁,正是我们可歌可敬的农民工和学生群体。那献血的时候,我们人民的公仆,那些高贵的白领精英又在哪里呢?
长期以来,我们惯于用道德说教来推动民众无偿献血的热情,但具体又是怎样呢?当你看到血站的人拿鲜血来浇花;看到有人把血高价卖给生物制品公司;看到有人用高价卖给那些急需用血的病患身上时,你还愿意去献血吗?甚至连卫生部官员都当着众媒体的面捋起袖子,声称“献血无害”、“采血技术有保障”、“血站不存在用无偿献血营利”时,那献血的时候,你们在哪里?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民众还能信任你们吗?
民众的不信任,更加导致血荒的蔓延,并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作;病人得不到救命血,医生也束手无策,使饱受诟病的“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显然,要让民众恢复对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信任,仅靠卫生部官员的一场“表演秀”是肯定是不够的。
要走出信任危机,一方面要引导民众理性看待血荒问题。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重拾公信力,所有公益机构要做到公开和透明,释放更多的诚意因子。着力于献血应急机制的建立,着力于信任机制的塑造。其次,建立和完善各种采用血制度、做到血液中心运行信息的三公和透明,环环相扣,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消除民众心中的各种疑惑。而且一旦遭遇血荒,国家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等群体更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义务献血的主流人群,这也是恢复公信指数,降低血荒发生的重要一环。只有上下齐心都都做到了,血荒才有可能扼杀在摇篮状态。
由血荒所引发的血慌,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是试验一个国家是否负责任的“试金石”。常言道:“无信则不立。”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社会,那血荒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2011年09月04日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