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日,一则“民女卖身救父”的帖子引爆网络,署名“郭寒韵”的发帖者称,其父郭元荣14年前因举报当地官员被公安局关进十堰市茅箭精神病院,家属屡次想将其接回家但未能成功,至今已被关14年。该帖表示,“谁救出
近日,一则“民女卖身救父”的帖子引爆网络,署名“郭寒韵”的发帖者称,其父郭元荣14年前因举报当地官员被公安局关进十堰市茅箭精神病院,家属屡次想将其接回家但未能成功,至今已被关14年。该帖表示,“谁救出我爸,我做你的女人。如果你有爱人,我做你的奴隶。”并称,小姑娘“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
“民女卖身救父”这一网络热点,经过网民关注、媒体跟进,越来越热。然而,这一网络热点,却是一些人借助网络策划、虚构人物、操纵网民义愤的“杰作”。透过这一闹剧的背后是社会的悲剧。
郭元荣是否有病是此事件的最关键点。据发帖人彭宝泉介绍郭元荣:“他每天梳妆整齐,非常规矩,看上去是正常人。”据郭元荣妹妹介绍,亲属多次欲接其回家却没有得到允许。可是,“民女许身救父”的帖子发出2天后,当地政府部门即找郭元荣亲属协商放人,第4天郭元荣即离开精神病院回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怀疑和推测,为何亲属要求14年都不能解除强制治疗,而网络炒作3天就“治愈”回家呢?
郭元荣是否有精神病?不禁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被精神病”屡见诸报端,河南漯河上访农民徐林东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关了6年、江苏朱金红被疑为谋财的母亲唐美兰强送到医院强制治疗……近年来,类似的事件接连发生,而且愈演愈烈。一旦“被精神病”成为一些公权力机关或利益关系人强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利用工具,照此下去,每个人都随时有可能“被精神病”。科学制定鉴定精神病的医学标准,进行司法性质的技术鉴定,经过司法机关的审查批准是保护公民不“被精神病”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民女卖身救父”的策划者给“被关进精神病院14年”的郭元荣虚拟了一个女儿“郭寒韵”,加入诸如“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等吸引“眼球”内容。据策划者称,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吸引关注,让更多的网民来‘围观’,进而引发媒体关注”。
郭元荣是否为精神病人,目前当地政府和家属各执一词。尽管当地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担心“把事情搞大”而同意郭元荣出院,但是要澄清郭元荣是否是“冤枉”,急需权威部门对郭元荣再次进行精神病鉴定。在没有更权威鉴定结果的前提下,先入为主坚称郭元荣“冤枉”、要对郭元荣进行“营救”,这种单方面定性显然为时过早。在一个法治社会,靠欺骗和散布谣言来操纵民意,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
无论最终郭元荣是否被鉴定为精神病人,但是“民女许身救父”整起事件用谎言和欺骗博取网民同情和义愤,博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必然会留下隐患,不仅伤害网民情感,而且使网络畅通民意的功能大打折扣。
那些自诩得意的网络推手操纵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否有利益纠葛、是否有更多参与,有关部门应一查到底。网络不是私器,而是公器;不应是谎言的“卖场”,必须坚守起码的公序良德、法律底线。任由网络推手操纵网络舆论,可能一时能满足某些人的目的,但最终结果不仅不利于构建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而且会阻塞公民通过网络维权的渠道。
“14年的请求未果”同“3天的网络妙奏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又一次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极端“网络恐惧症”。人们宁愿相信郭元荣确实是精神病人,在网络妙作的“神奇功效”下瞬间治愈。可是网络上却不见当地政府对此事只言片语的解释。
网络时代的到来令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惊慌失措。一些地方对当地出现的网络负面舆情,不调查、不分析、不辨证看待,不依法处理,不公布客观情况,一味的迎合网络推手的舆情炒作。在网络暴力下,一些负面主角不仅遭到网络口诛笔伐而且在现实中也百口莫辩,严重损害其合法权益,产生新的社会不公。
前段时期,别有用心的人导演出来的“下跪门”不仅跪倒了乡长也跪倒了市长;普通的交通事故经网络演绎成“现代镇关西”而令县长、局长丢官罢职;简单的拆迁案件经网络妙作成惊天大案后地方官员纷纷落马;一些处在直面矛盾的基层干部沦为个别领导迎合网络舆情的牺牲品。这些现象显示出个别官僚迎合、屈从网络舆情显示出的愚昧和无能。
网络恐惧症的领导干部其本质是将网络炒作看得重而客观事实看得轻,将个人利益看得重而将法律法规看得轻。把握网络“麦克风”,占领舆论制高点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正确面对网络,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发布信息,依法依规处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