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尽管有些作家不情愿被这样界定,但至少为了表达或概括的需要,有些作家还是会被冠以“乡土作家”之类的称谓。其实对如何称谓某个作家的类属不必过于认真,认真的应该是某类文学或是作家是否还有活力。有人说“乡土文
尽管有些作家不情愿被这样界定,但至少为了表达或概括的需要,有些作家还是会被冠以“乡土作家”之类的称谓。
其实对如何称谓某个作家的类属不必过于认真,认真的应该是某类文学或是作家是否还有活力。有人说“乡土文学”不太热门了,较之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的确是这样,但就文学题材而言,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最大的,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是这样,这是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决定的。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可以与之抗衡的所谓“城市文学”有质量有规模的出现。翻译到国外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也是多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曾经有位名家说过:在中国乡村抓把泥土就是文化。这种感觉你在城市的很难找到的,尽管城市题材的文学较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有了某些显著的进步,但仍然不可与乡土文学匹敌。
所以说中国乡土文学不太热门只是一种相对,如果中国的乡土文学不热,其他题材的文学则意味着更冷。由此推演开去就是说目前中国整体的文学状况令人堪忧,比如老生常谈的被边缘化了。
有人很为中国文学的被边缘化叫屈,虽然他们可以找出许多种原因阐述,比如说因市场化导致的人才流失及浮躁心态,比如说被网络冲击,比如稿酬太低之类,但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他们忘记了作家自身最重要的主体性与创新性,从这个角度说这就不是一个谁逼谁的问题,如果真要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论出个是非,那我只能说更多还是我们的文学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一贯弱势的城市题材文学上就更能看出某种痼疾。
如果说以往的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能或多或少给人某种前瞻性的感觉,甚至会诱惑的让人相信“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说教的话。尽管事后证明不是那么回事,但至少他们还有勇气写出来。比如当年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血,总是热的》这样的作品。而现在面对更为热闹复杂的城市,我们的作家却表现出整体的低能和失语。而一个国家的作家如果没有勇气不能写出他们当下的生活,哪怕不够精确正确,但至少抓住了某些特质。显然,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血,总是热的》这样的作品在其后被人诟病着,但其创作的精神却被消亡了。
当然,如果把责任完全推给作家也未必准确,作家毕竟不是先知,他们大多也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也可以说因为这个时代的太过浮躁复杂没有为他们提供像类似《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血,总是热的》这样一些作品的某种解读符号,而这种解读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是有着相当深厚传统的,而惟其如此却又更显现出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作家的整体性的悲哀。
但我也并不由此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学杯具的开始。如果说以往还有某些作家可以靠揣摩政策写出什么“高大全”、“假大空”那样的作品迷惑世人的话,当代作家已经有了排斥的自觉,他们知道如果按照那样的套路写出的作品,不仅读者和观众不会买账,连出版社也不会买账的。而这就是一种进步,宁可不写,也绝不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