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诗匣剑囊长相伴,侠骨仁心鉴云天。千古豪情风常在,万里江山酒正酣。故国悠悠南柯梦,狼烟袅袅英雄胆。策马扬鞭人已去,泣血赋词歌若寒。开篇小诗一首,写下我自己心中的辛弃疾。在很多人的眼中,甚至在很多的著作当
诗匣剑囊长相伴,侠骨仁心鉴云天。
千古豪情风常在,万里江山酒正酣。
故国悠悠南柯梦,狼烟袅袅英雄胆。
策马扬鞭人已去,泣血赋词歌若寒。
开篇小诗一首,写下我自己心中的辛弃疾。在很多人的眼中,甚至在很多的著作当中,辛弃疾的身份就是一个爱国词人,或者是一个爱国将领。可是,我倒觉得他还有另外的一个角色——侠客!他是一个集大成于一身的侠客,他是一个儒侠,他是一个长剑在腰、烈酒在口、书笔在手的侠客。
说他是侠客,并不是空穴来风,这要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诗词意想等等综合来考虑。
一、北方文化、历史对辛弃疾侠者风范的影响。
唐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句话虽然形容的是南北两地的文学风格上的差异,但是同时也说明了两地在气候、风土人情上的差异。而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就能造就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辛弃疾就是一个在北方环境中成长的有气质的人。
根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也就是传说中秦琼的故乡,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在金人的占领之下,在祖父身边长大的辛弃疾,从小就受到了祖父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养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在山东大地上的成长也造就了他豪侠尚武的性格。众所周知,山东,自古以来就出现了很多的豪侠、将军,这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生长的辛弃疾,年少时就有“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的豪情壮志。侠之大者,莫过于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辛弃疾就是一个这样的豪杰,而这些侠者风范,很大部分是受了当地文化的影响。谢枋得曾说过:“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谢枋得:《叠山集》,卷七,《宋辛稼轩先生墓记》,11~12页,四部丛刊续编本。),将稼轩与岳飞并比,突出其“精忠大义”及“豪杰”之“志”,都可以从齐鲁文化找到渊源。而至于纪昀评“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谭献所谓“稼轩则弓刀游侠”(谭献:《复堂词话》二五,《词话丛编》,39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均看到了稼轩词所表现出的兵家气概和山东人特有的勇武精神。
如果说地域文化是影响词人性格的基本因素,那么宋代特殊的文化环境和历史遭遇则是影响词人性格的另外一个因素。
吴衡照评稼轩词道:“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词话丛编》,2408页,版本同前。)他道出辛词一个特色:素材涉及面非常宽广;博采百家而又有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在这其中,宋代的文化环境对辛弃疾侠客性格和创作个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北宋时期,社会繁荣,各种思潮风行,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其他种种学说都在社会上流行,这样就给辛弃疾学习各种思想学说以及了解各种风潮提供了外部的条件。而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的辛弃疾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文化思潮。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所居地已经被金人占领,北方尚武的铁血性格和自身所有的儒家风范相融合,再加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复国愿望,这样,一个集南北气质于一身的大家就这样诞生了,可以说,是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古人说:“侠者以武犯禁”,但是在当时的那种大环境下,侠客却是文人和老百姓所共同喜爱的。而辛弃疾本人,却又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全才,人民希望他能够武安邦、文治国,光复失地,统一中原。所以,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振臂高呼的时候,立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热血男儿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侠者、一个领袖。
辛弃疾是侠客,但是他这个侠客并不同于武侠小说中的一般侠客,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大侠,而不是仅仅会打抱不平、仗剑天涯的好汉。他的心中装的是国家,装的是天下的百姓,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文人文化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以对国家内政外交、民生疾苦、民族兴衰存亡的关注为基本内容。忧患意识并不是侠客意识中必然存在的,但一个大侠的思想却必然以忧患意识为前提。而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深重,而辛弃疾自负文才武略,使命感极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终生都追求英雄的品格,忧患意识也就自然地伴随了他整个人生旅程。他曾有过这样的心理自白:“吾道悠悠,忧心悄悄”(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P325。)。构成他深长忧思的是国家的分裂: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从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切国家的兴衰,为半壁河山的沦陷而忧心如焚。他不是不知道忧患越多,生命的负载就越重。面对朝中投降派当道,连最高统治者都不思恢复而只求苟安,忧国主战的忠臣良将屡遭迫害。辛弃疾也因多言恢复、志在抗金而遭罢黜。这一切都使他十分清楚,象自己这样忧患国运并不会获得成功的快慰。但是,他的侠义英雄主义意识十分坚实,他宁愿从忧国伤时的沉重中、从英雄失路的痛苦中去体验生命的悲壮美、崇高美。忧患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与侠义英雄人格契合的。痛苦其实正是铸成英雄人格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因为它总是缘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实的痛苦越深,越容易激发崇高的理想。理想越崇高,追求理想的过程就可能越悲壮、越有英雄气。英雄总要比一般人更具备承受痛苦的心理素质,而且更善于一面承受着非常的痛苦,一面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当然,越是痛苦的追求,行为主体也就越能在过程中体验生命的辉煌和英雄的快感。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说辛弃疾是一位侠者。而这个侠者,正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化环境铸造出来的。
二、侠的特点以及在辛弃疾身上的表现。
侠客的定义是什么?词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