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现在,这几样东西已经不多见了。其实,从前也不多见。什么东西啊?——麻糍!一种用糯米加工而成的食品。首先将糯米饭放进蒸笼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舂。加工“麻糍”是一项吃力活,赚的是几个辛苦铜钿。俗话说:辛
现在,这几样东西已经不多见了。其实,从前也不多见。什么东西啊?——麻糍!一种用糯米加工而成的食品。首先将糯米饭放进蒸笼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舂。加工“麻糍”是一项吃力活,赚的是几个辛苦铜钿。俗话说:辛苦铜钿快活用。
在我孩提的时候,每逢炎炎夏日,在我家老宅附近的一个“过街头”(过街楼),隔三差五的,就会出现几个卖麻糍的小贩的身影。那时候的乡下,有不少货物的交换,采取的都是相对原始的方式,以物易物。比如这“麻糍,”一般人家都是拿晒干飏尽的稻谷与卖麻糍的小贩交换。一斤麻糍要几斤稻谷。尽管麻糍的价格算不上很贵,可是一般人家平日里也是很少会买麻糍。一般来说,一个夏天,一个家庭能买个一次两次,就已经很不错了。乡下人还有打赌的习惯,比如,这麻糍的小贩,一到村里来,有时候就会出现打赌的状况。卖麻糍的小贩大抵选择在午休或者傍晚的时候来。村口大树下,或者是某一条小弄堂的弄口,再比如这过街楼,既凉爽有风又相对人气旺盛的地方,小贩就会将他的胆子歇下。嘴巴里叫着嚷着:
“麻糍。麻糍。卖麻糍唠!”
麻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形的,里头有馅的那种。馅就是红糖。这种圆形麻糍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放的时间不能太久,一久,融化了的红糖就会从里面渗漏出来,既影响了卖相(美观),又减了口感。还有一种是正方形的麻糍,薄薄的两片上下合在一起。这种麻糍一般都是得等到顾客购买了以后,小贩才会临时掰开两片麻糍,夹进红糖。有美食放在每个人的面前,难保不勾起大家的食欲。众人看来看去,看你看我,有人自己舍不得购买,却故意怂恿别人:
“这么做东家(节约)干嘛,一生世麻糍也不买一块吃吃。”
“你品(大方的意思),你先买。”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七嘴八舌。然后,就会偏离了主题。甲与乙开始打赌:
“你能不能吃下六块麻糍?一口气吃得下六块的话,我甘心情愿出稻谷。”
别看麻糍好吃,毕竟它是糯米做的,充满糍性,一般人吃个一块两块,喉咙就会发腻。再吃,就会反刍。
夏日的食品,或者说是小吃,除了麻糍,还有“糖洋。”何谓“糖洋?”——一种用米粉加工的小吃。加工糖洋的原理跟加工麻糍,可以说是南辕北辙。麻糍必须采用糯米。而糖洋则往往都是用普通大米加工而成。加工糖洋必须用上蒸笼,先在每一层的蒸笼里面,垫上一块干干净净的纱布,然后,将磨好的米粉用勺子倒入纱布上面。米粉里面已经加进红糖,所以,蒸熟以后的“糖洋”颜色往往是红褐色的。卖“糖洋”的小贩出门销售糖洋的时候,必须将糖洋连同蒸笼一起出去销售。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卖豆腐的。好在蒸笼远不止一层,可以根据需要,六层七层乃至于无数层,爱多少层就多少层。糖洋往往是在头一天的夜里加工好,第二天早上出门销售。
卖糖洋的小贩,手里握一把刀。这一把刀既可以是“真刀,”铁制的刀具。也可以是竹制刀,像一把匕首形状。毕竟糖洋是用米粉做的,随便用个竹片一划,就开。打开一笼糖洋的盖子,小贩总是会首先在糖洋的上面横七竖八地划上几道,糖洋立马会变成一块块小块的菱形。顾客需要几个“菱形,”小贩就会给你来几块“菱形。”然后,用秤一秤,——“几元几角。”
从前,卖糖洋的小贩,总是会预备一些荷叶,然后,将秤好的糖洋用荷叶包裹好,递给顾客。这种糖洋打开来吃的时候,甚至能够闻到一种扑鼻的荷叶荷花的香味。现在,卖糖洋的小贩,则相对省事,他们大抵采用白色的小塑料袋。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除了麻糍、糖洋,在夏天,还有一种冷食不能绕过不提,什么食品?——“摘子豆腐。”何谓“摘子豆腐?”所谓的“摘子豆腐”就是橡子豆腐。橡子的果实,往往是在秋天的时候成熟。从前,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一次,学校里组织学生,上山搞小秋收,我就曾经与小伙伴们一起摘过橡子。橡子也分两种,一种的个子大一些,像栗子。另外一种的果实则相对较小。将从山上采摘下来的橡子果实,去壳磨成粉以后,就可以加工“橡子豆腐”了。天底下如何事情,都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加工橡子粉的过程,一点也不亚于磨藕粉磨甘薯粉,工序繁多,过程复杂。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地向诸位复述加工橡子粉的过程了。
加工“橡子豆腐”的过程,则相对简单。先在锅里烧开一锅滚水,然后,倒进橡子粉,与此同时需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这个倒粉的过程,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橡子豆腐”熬得好与坏,最见功底的就是倒粉的这个过程。水开了以后,必须眼疾手快,抓住一把橡子粉,然后,像“天女散花”一般一点点往水里散,千万不能一下子就全部散进去。抓一把就全部一下子扔进去的话,就十分容易“结块,”“块”的里面还会有气泡,有空洞。空洞里面就会有生粉,一旦有生粉的气块或者小泡泡形成,你再想采取补救措施,那就难了。难于上青天!纵然你的柴火再旺,烧的时间再久,气泡还是那个气泡,生粉还是那些生粉。不但影响卖相,还影响口感。这样的“橡子豆腐,”顾客买个一次两次,也许还不以为然。如果千万次都是这样的残次品,谁会再来买?
制作“橡子豆腐”的过程,跟熬玉米羹大同小异,但是,比熬玉米羹更富技术含量。“橡子豆腐”往往也是在头一天的晚上加工好,第二天拿出去销售。顾客买了一碗“橡子豆腐,”卖““橡子豆腐”的小贩就会临时给你的碗里淋上一勺醋,外加一勺白糖。“橡子豆腐”进入顾客的嘴里,既清凉又爽口,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橡子豆腐,”那滋味,美了去啦!
然而,“麻糍”也好,“糖洋”也罢,还有这“橡子豆腐,”平日里,它们的销售量普遍不是很高。这一类食物毕竟不是人们的主食,充其量只是一些“零嘴。”每逢市日,一个集市上最多也就只能看见一两个三四个卖“麻糍”或者“糖洋”或者“橡子豆腐”的小贩的身影。只有“七月半,”“糖洋”的销量会相对显得多一点。缘何?因为,在我们东阳,尤其是在南马一带,有这样的一句俗语:
“七月半,糖洋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