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公元前166年,被逼无奈的李广再也不想说什么,再也不想解释什么了,他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斩钉截铁地对前来问逼的官员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让我一个人到大将军那里去听审。”说完,
公元前166年,被逼无奈的李广再也不想说什么,再也不想解释什么了,他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斩钉截铁地对前来问逼的官员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让我一个人到大将军那里去听审。”说完,他抽出宝刀,对准颈项,用力一横,可怜一代豪杰家国栋梁顷刻之间血染疆场。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那些征战,那些杀伐,那用刀箭与智慧书写的人间神话,都随着争鸣的号角、随着凛冽的朔风远去了。
可以不是结局的,或许他可以死里逃生。多少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从十五六岁时从军击胡到现在的出塞之战,这中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哪一战不是在同死神较量。
武帝时期,人们向外建功立业的心情是迫切的。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得到极大恢复。金银堆满朝廷的库房,粮食堆满官家的粮仓。这为汉朝彻底扫平边患提供了物质保障。武帝一声号令,将士们纷纷奔赴边疆。那些在私家园林中弯弓射鸟的人,一旦踏上西北大漠,就纵马张弓射杀真正的敌人。但是他们都没法和李广相比。他们到大漠去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了。他镇守在边塞。曾经,他像一座山,横亘在西域与中原之间,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右北平等,这些边塞城市到处都有他带领士兵巡查的足迹。更多的时候他不以弓箭射敌,而是以威名镇敌。有很多年的时间,匈奴由于害怕他而不敢入塞。有飞将军的地方就有和平。
但是边塞毕竟是边塞,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争夺时刻在考验着他的本领与智慧。天生的倔脾气使他好几次险些落在后面。那一次他带着百十个骑兵去追赶三个射雕的人,迎面遇到一千多个匈奴兵。骑兵们非常恐慌,想要逃走。他知道怎么也不能逃。如果急着逃走,匈奴兵一定会赶来追杀,那时候,力量过于悬殊,后果会不堪设想。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迎着敌人走去。在距离敌人还有一二里的路程时,带领士兵们下马,解下马鞍,躺在草地上休息。已经在山上摆好阵势的敌人被搞糊涂了,以为是故意引诱他们的,一点儿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找准机会领着十余名士兵突然奔到敌人的阵营前射杀了骑着白马出来整理队伍的敌军首领。敌人更加怀疑是诱兵了。双方相持到暮色降临,敌人还是不敢动。等到半夜时分终于因为害怕有伏兵而后撤。李广和士兵们这才安全地返回营地。还有一次,他已经成了匈奴的俘虏。也许是飞将军的名气太大了,两个匈奴兵没有砍杀受伤严重的他,而是把他放置在两匹马之间的丝络里,往回赶。他假装已经死了,使敌人失去了戒心。途中,他瞅准机会,飞身跃上一匹健马,夺取了马上匈奴兵的弓箭后把他推下来,射杀追赶的人逃回营地。
就这样,多少回生生死死,又多少次的死里逃生。辉煌也好,狼狈也罢,让它们都随风飘散吧。
其实,他可以不必赴死的。只是他忽然厌倦了,他可以在战场上拼杀,却不喜欢官场上的倾轧。他再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于一线生机中逃命了。他不明白的是,大将军卫青为什么让他走迂回绕远的东路,而不让他做先锋和敌人决一死战?他可以不参加这次征战的。他已经六十岁高龄了。从十五六岁从军击胡到现在,征战无数,荣誉无数。文帝的夸奖,梁王刘武赏赐的将军印,飞将军的称谓,朝廷的,民间的,早已像一道道夺目的光环,环绕在他四周。在这次出塞之前止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是他自己要求的,他情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也不愿在温柔富贵乡里终老。这是一个将军的抉择。遗憾的是,他没有机缘遭遇敌人,他的大军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道路,错过了和大将军卫青会合的日期。
于是,有了责怪,有了诘问,有了血染疆场的结局。一切似乎都是宿命,是他一切霉运的终结,很无奈,很悲壮。
同样是英雄末路,他之前的项羽也很悲壮。乌江岸边,他以白马赠亭长,以首级献故人,饮恨抽刀,自刎而死。霸王有理由悲壮,为得而复失的千古基业,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他呢?他不为自己,他为别人的江山而亡,他比项羽更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