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婚姻的东西,它赋予了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承先祖立后嗣的功能和性的价值。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尽管天涯处处是芳草,婚姻却有着它的潜规则:“路边的野花不能采”。它又赋予了社会意义,稳定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婚姻的东西,它赋予了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承先祖立后嗣的功能和性的价值。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尽管天涯处处是芳草,婚姻却有着它的潜规则:“路边的野花不能采”。它又赋予了社会意义,稳定家庭,塑造人格。
可人的本性却不是那么简单,人一生是在看风景,走上一程,看到那淡蓝色的小花,采上一束,好兴奋好动情。再走上一程,发现还有更好看的,很想再采一束,突然有人会提醒你:你已有了一束小蓝花,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因为前面还会有更好看的,一生采不尽的。也许这就是爱就是情,人性的本身是由感情构筑的,人的情感有它的火烈性和飘逸性。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是依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这花是别人为你采的,一旦进去了,男方是养育家庭的承担者,拥有财产的分配权,女方是相夫教子的义务承担者。男女在家庭责任义务上是分工明确,但在物质和情感上却无法平等或有可能不平等。
一百年前的中国处在传统婚姻与西方人权自由的交替时代,许许多多的中国妇女走进了传统婚姻的圆圈,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挣扎,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小蓝花放在那花瓶中,渐渐地干了,色退了,你若不弃不离,也就习惯了,你习惯了,也许就喜欢了,放久了,也会飘出那淡淡的芬芳来,再久了就会变成传奇。
这个传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嘉兴南湖边,有一座大大的庭院,里面住着一户陈氏家庭。1800年代末陈家一直未得子,只有两个女儿。一女陈二宝,不识太多的字,长大了由媒婆牵线,就下嫁给不远处的余新镇成家埭的一个满族人,成家有十五亩的果园地。陈二宝非常的勤劳,干家务活,也干田里的活,丈夫因大腿上有密密的毛而怕人看见,总不愿下水田干活,到了妻子怀孕了,他才勉强下了水田。谁知在大太阳下一晒,就一病不起,不久谢世。1909年一个男孩在成家出生了,他就是我的外公,陈二宝就是我的太祖母。
太祖母一人含辛茹苦地将独子抚养成人,外公19岁(1928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园艺系是由中国著名教授吴耕民先生在1927年创建,1928年第一批学生(7人)就读园艺。在大学期间,外公爱好足球,当守门员,一次将球使劲地一踢,飞到对面的墙上,球就爆破了,他因此而得了“成铁门”的外号。
大运河就从成家埭旁流过,从这里摇着乌篷船,走上二小时,就可抵达王家村。村里的一户陶姓人家,有更大的果园地和水田地,育有三女一男。正赶上五四运动时期,父母将前二个女儿送入学堂读书,女儿们长大了,媒婆们也就上门说亲。谁知受了西方自由解放思想的熏陶,女儿们不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传统婚姻,最后均以自缢的悲剧表示反抗。陶家父母极度伤心,从此不让小女儿读书了,希望小女儿命运会好些。
一天,媒婆走进了成家大院,为陶家小女儿提亲,太祖母当然一口答应了。没想到太祖母挺开明的,在陶姑娘过门前,领着陶姑娘去杭州让外公见一见。在足球场上,同学喊着:“成铁门,你妈妈来看你了!”外公满头大汗,急忙跑过去见他的母亲,太祖母指着站在球场边穿着花衣服带着羞涩的姑娘说:“看一看,这就是你既将过门的媳妇。”外公大吃一惊:“我不认识她,不和她结婚。”然后就一溜烟地跑走,消失的无影无踪。
太祖母没闹明白为啥,回家后就筹集十五袋大米,让迎亲队带到陶家,将陶姑娘娶进成家。她托人去杭州让外公速回嘉兴,外公也没闹明白为啥,一进村就去村头的空地练足球。不一会,两个孩子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阿叔,亲妈让你快点回家!”
外公跑回家,好多村里的人已聚在成家大院,到处张贴着大红喜字,太祖母坐在大堂正中,陶姑娘坐在大堂的侧面,大红的头巾盖住了她的脸。外公气喘嘘嘘地跑到正堂,太祖母用坚定不可挑战的语气说道:“现在开始拜堂。”
不知道外公是否拜了堂,从那时起,他就是一个正式结婚的男人了。听说他当时就跑回了杭州,到大学毕业前一直没有回家。太祖母后来才听说外公在大学认识了一位女同学,相爱着。也是从那时起,太祖母就和陶姑娘相依为命,两个女人为了生存,手牵手的坚强走下去。陶姑娘就是我的外婆。
在网上找到一段有关外公的记载:
他在青年时期即有志于复兴檇李,在1930年以前系统地调查了檇李株系情况,搜集不同的单株,分类为五个品系,自己投资数千元,在家乡创办李园,进行观察试验和示范推广。同时他还大力呼吁复兴檇李,与一些有志之士共同进行推动,终于在1935年在县农场下兴办了东塔檇李园,着手更大规模的示范和推广。他对恢复家乡檇李的研究和生产,作了很大的贡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毁了他美好的设想。
外公在大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中国李的研究,撰写《嘉兴之檇李》一文,发表于1933年3月的《浙江建设》月刊6卷9期上。外公写道:
檇李一物,载诸史籍,名闻嘉禾,自来称为果属之珍品。颜色鲜艳,红晕透显,琼浆玉液,一吸可尽,虽甘露醴泉,不克媲美。惟国人不重视李果,乏人研究,迄今仅供文人逸士咏唱之资料,盖已硕果仅存矣。嘉兴县政府建设科以檇李原种实有保存扩充之必要,于东塔寺朱买臣墓旁,辟地数亩研究之、栽植之,已规模粗备,如继续经营,可蔚成大观。
1932年,为了檇李的研究,外公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嘉兴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抗战前外公已收集了五大品株七十二个檇李品种。外公教外婆读书识字和果树嫁接管理,抗战前已育有二女一子。外婆极为能干和聪明,除做家务活和管孩子外,常常去东塔园帮外公打理李园。檇李内部是果汁,特别吸引鸟群,在孩子能走路时,外婆就给孩子们小竹竿,去李园赶鸟。没几年,外婆已会背唐诗宋词,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开始轰炸杭州,嘉兴一带,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太祖母让外公带着全家西迁,她坚决留在村里,想要保护李园。抗战八年,太祖母是村里的甲长,一次日本人进村烧杀,村民们外逃避难,太祖母不肯走,家里的一位长工硬是背着太祖母,躲在村外的一条小沟里,才免于灾难。
外公一家逃难到湖北省公安县石口镇,母亲在这里出生。1938年,同学章恢志先生请外公去广西省宜山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