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军人在黑龙江省珍宝岛上发生了武装冲突。全国备战气氛十分紧张,几乎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国际问题一下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伟大领袖毛主席出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提出了“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军人在黑龙江省珍宝岛上发生了武装冲突。全国备战气氛十分紧张,几乎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国际问题一下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伟大领袖毛主席出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当时的林彪副统帅也发布了一号命令:“准备打仗。”
根据“最高指示”,上面一声令下,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开始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深挖洞”修建防空洞。从机关、工厂到学校、街道,几乎各行各业,家家户户,人人都参与了挖“防空洞”,形成了一场以“深挖洞”为形式的波澜壮阔的群众性人民战争。
百官城乡也全民动员、全民动手,轰轰烈烈地挖掘了大大小小许多防空洞。许多人下班后放弃休息,拿上自家的工具,参加单位,社区的防空洞挖掘。当时的条件下全部使用的是洋镐、铁锨手工开挖,大家拼命地去挖去掏,磨破了手,累损了腰全然不顾。男女老少齐上阵,夜以继日三班倒。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当时上级要求每户人家都必须挖一个防空洞,里面一般能藏2到3个人。修建简易的防空洞,主要的目的是万一战争爆发,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记得当年我们挖地洞,一般先挖竖井,然后再在下面横向打洞,既无标准,也无具体要求,只要人进得去,能够藏人就行。
这些防空洞和曲曲折折的地道一般都比较粗糙,没有很好的防水和防潮设施,挖好不久就基本上报废了。后来苏联和美国并没有打进来,原子弹也没有扔过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上都先后被填埋。
当年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钢筋、水泥、木材都是紧张物质,挖防空洞和地道极少用砖头、水泥,大家充分利用山地的石头、黄泥来作材料,用手拉车推,用簸箕挑。像我们做学生的干脆用自己的黄布书包,一包包地把黄泥背过来。虽然是义务的,但大家干劲十足,为的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嘛!
那是一个政治氛围浓厚的时代,老百姓特别听话,上面叫怎么干就怎么干,人们在参加紧张、繁重的劳动之余,还要不时地手举红宝书,开誓师大会,批斗大会和学习会,那怕参加修建防空洞时也不例外。
我们百官当年不少地方挖掘了许多防空洞,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龙山脚下的那个防空洞,这里最早建造的是人防招待所,一个从部队转业的军官徐志根负责的,后来变成了二招(上虞县革委会第二招待所)如今是上虞宾馆。这里应该是百官最大、最好、最成气候的防空洞,可能现在还在。那是1970年下半年很多人用铁锤钢钎(当时百官还没有风钻之类机械设备)手工打出来的,把炮眼打成梅花形,再用TNT一点点炸出来的。
半山(如今虹漾公园)腰上那个百官大队开山队挖掘的防空洞也是很大的,可现在我不知道还在不在了。当年下市头凤凰山的山巅上按装了警报鸣放器,在这个大背景下按装的警报鸣放器,以后每年在“9.18”国耻纪念日都会警钟长鸣,永志不忘。如今叫作“警报山”的这座山老辈手里的百官人过去叫作“凤凰山”,现在很多年轻人恐怕都不会知道了。
当时在百官的街道、学校还到处张挂着世界各国飞机徽标识别宣传画,老师还教我们学生学习战场救护知识,进行国防教育,准备打仗的氛围非常浓烈。但文革中百官挖掘的大部份防空洞和地道都没有多大实战用处。
当年我有一个亲戚在中办机要局工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有幸在北京中南海地下防空洞改成的国务院招待所住过二次,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作防空洞和地道,领略了真正意义上的防空洞-北京地下城。中南海招待所距地表大概有10多米,宽2米。顺着略陡的楼梯下到里面,厚重的铁门,宽阔的甬道四通八达,生活设施齐全。
据说北京地下城的前身是人防工事,始建于1969年。地下城防工程,历时十年,于1979年完工。分为三个防御工事小区,并通往市区的四面八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人民防空地道网。出于备战考虑,从1969年开始,在前门地区修建防空洞,当时住在附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不借助机械的情况下,於1979年修建挖成了这个巨大的防空洞。地下城距地面八米,最深处可达十几米,通道高2.5米,宽2米,最窄的地方能容3个人并排行走,而最宽的地方能容下5个人,甚至可以通过一辆吉普车。通道顶部每隔5米就有一个节能灯,全长30余公里,可容纳30余万人。
文革中百官人疯狂挖掘“防空洞”的往事不堪回忆,但这是历史无法迥避,当年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深深地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